演讲全文>>
以下内容为科普作者三蝶纪演讲实录:
这张照片上有一张很可爱的脸,它其实是蝴蝶的幼虫,叫做暮眼蝶。我从小就喜欢昆虫,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昆虫爱好者。我们昆虫爱好者之间互相叫虫人,就像观鸟爱好者互相之间叫鸟人一样。
有人会问,你们爱好昆虫,那平时都干什么呢?是不是养蛐蛐、斗蟋蟀啊?其实那只是一部分鸣虫爱好者喜欢做的。对于虫人来说,可做的事非常多,比如你可以饲养、观察一只昆虫,看它怎么长大,怎么变化。
还有一些虫人喜欢收藏标本,还有一些比较关注昆虫摄影或者昆虫文化。虽然大家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我感觉到,虫人还是有些共同特征的,比如,虫人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喜欢自己出去或者跟很少几个人出去,没有像观鸟那样的大部队。
另外,虫人更喜欢近距离地观察小动物,最好还能放在手上把玩一会儿,现在也说盘一下。我就特别喜欢把大毛毛虫放在手上,是不是感觉有点变态?虫人出门还经常被路人甲围观,被指指点点的,说我们有毛病,但只有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比如我们在做昆虫调查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捕虫网,这时就有人说,这个网是不是用来捞垃圾的?
这是一个叫灯诱的装置,因为有一些昆虫晚上有趋光的习性,我们在昆虫调查的时候会用一个特别亮的高压汞灯和一块白布来吸引昆虫,有时村民看见了还会问我们是不是要放露天电影?
还有更囧的事。大家都比较嫌弃牛粪吧,可对我们来说,牛粪就是一块宝贝,因为它里面有很多喜欢吃粪便的昆虫。我们会找一根树枝把牛粪捅开,捅开后就像寻宝一样找里面藏着的小昆虫,然后再用相机把它们记录出来。
这张照片就是我拍到的牛粪里的蜉金龟。有时会有路人经过,他们在一旁嘀嘀咕咕,说为什么她在拍屎,是不是在搞行为艺术?
我从小就喜欢小昆虫,就喜欢观察和饲养它们。其实我在虫人圈里起步非常晚,很多小朋友从小就看很多相关的书籍资料,我是在考研的时候才想到考昆虫生态学的方向。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算正式踏入虫人圈。所以刚开始我也是一个菜鸟,跟很多人一样,什么虫子都不认识。
当时我有一个虫友,也是我的师兄,他建议我在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上注册一个会员。我上了这个论坛,觉得很惊喜,原本我以为喜欢昆虫是一个很小众的爱好,但是没想到有那么多的昆虫爱好者,大家都在论坛里面讨论昆虫的问题。
我把自己不认识的昆虫照片发到论坛里,很快就有高人给我解答,告诉我这是什么。我也慢慢被同化,看到有人养蝴蝶,养甲虫,也很心动,我也跃跃欲试。我就在学校的树叶上找虫子,想着我能不能把它们饲养起来。
还有一些昆虫爱好者在科研单位上班,他们有时会到自然保护区去进行科考,我也特别向往,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去那些地方考察,去拍照片。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我想好好地记录昆虫。
考察后,我也会把拍到的昆虫照片和写的游记发到论坛里,后来有一些科普杂志的编辑看到我发的帖子后,就问我是否能给杂志写一些昆虫和动物的科普文章或者一些游记。我从那时开始写文章,一直写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记录到的比较有意思的昆虫故事。这是我养水生昆虫的一个水缸,那天我拿着电筒无意中照向这个水缸的表面,没想到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这个画面让我想到梵高的一幅画——《星夜》。
养鱼的朋友都知道,水面会有一层硝化细菌形成的菌膜,看上去像浮了一层油。这些圈圈的痕迹是谁制作出来的呢?我们用微距相机来看一下这个圈圈吧。这里出现了一个小虫子,它像用圆规画画一样,开始转,再转,最后吃完,走了。
这个小虫子的成虫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非常讨厌它,但可能没有仔细看过它的幼虫。我把照片再放大一点儿,大家知道它是什么吗?它是蚊子的幼虫,叫孑孓。
孑孓是生活在水里的,如果用微距相机将它再放大来看,就会发现它的上面是头部,下面是尾部,尾部有一个呼吸管。孑孓会把这个呼吸管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然后,它的头部会以尾部为圆心,一直以旋转的方式吃水表面的微生物。如果我不拿电筒照,就像平时那样看水缸,我就看不到这样美丽的画面了。
孑孓创作的这个图形很艺术,我觉得非常美。后来我查了很多国外的网站资料,都没有记录到蚊子幼虫会有这样的行为,当时还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不过我发到网上后,有人会觉得我好变态,竟然在家里养蚊子。其实这算是一个意外惊喜吧,因为我本来就不是为了养蚊子,但既然蚊子出现了,我就好好观察一下它。
蚊子其实也分很多种,一般咬人的叫库蚊、伊蚊和按蚊,我记录到的这种就是库蚊。这张照片显示的是库蚊的卵,我发到网上后,好多朋友都说以后再也不吃柚子了,因为它很像柚子粒。
这是蚊子的蛹,有了蛹,我就想记录一下蚊子羽化的过程。蛹的表皮会慢慢变硬,然后从顶部开始裂开,最后成虫会从蛹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它的翅膀是软的,慢慢地,血液就会充满全身,蚊子就脱壳而飞了。
很多昆虫的羽化过程非常慢,但是蚊子的适应能力很强,整个羽化过程只用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抛开偏见来看,这个蚊子还挺帅的,而且有一种乘风破浪的感觉。
我想说,很多常见的小昆虫,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也会发现一些很特别的地方。比如这种昆虫,大家常在洗手间或者下水道附近见到它,它是蛾蠓。其实它不传播疾病,只是比较喜欢潮湿的环境。
蛾蠓看起来灰灰的,平淡无奇,但是用微距镜头和增倍镜把它放大来看,就会发现,它翅膀上的鳞片非常华丽,就像穿了一件非常华丽的礼服。所以,即使身边最常见的昆虫,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观察,也可以发现它不一样的地方。
刚才介绍了我在家里记录蚊子的故事。下面来看这张照片,这是深圳的一个公园,我周末会到公园里面休闲、散步,不过我常找一个没人的角落,蹲在那边。那时已经是6月份了,天气很热,我在公园的一角发现了这样一种昆虫,它叫切叶蜂。
我看到它的时候,它正停在一片假地豆的叶片上,用它的大颚夹着这片叶子。原来,切叶蜂正用后脚抱住叶子,并以此为圆心,用大颚迅速地切割叶片,很快它就切出了一个非常精准的半圆形叶片,然后,它带着这个半圆叶片离开了。
能看到切叶蜂完整的切叶过程,我觉得特别惊喜,不过也觉得有点失落,因为没来得及用相机好好记录下来。正当我失落的时候,这只切叶蜂又来了,它又找了另外一片叶子,又开始切叶。我蹲在那边看它一会儿来,一会儿又走。
原来,切叶蜂有一个习性,它喜欢在树叶上切割半圆形的叶子,然后将这些叶子运回巢穴供后代使用。那天下午我就在那边看着它,切了来,来了走。可能它也觉得活这么大没有看过我这么无聊的人吧。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观察昆虫的成本特别低,你不用非要去非洲大草原,家门前的一块绿地就可以让你观察到不一样的地方。
在深圳的马峦山山谷里,也曾发生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昆虫故事。那天,一个朋友发了一张照片给我,让我帮忙看一下。他说爬山时发现很多黑色蝴蝶聚在一起,不知道这些蝴蝶在干什么。
我看了照片后非常激动,因为这些蝴蝶不是一般的蝴蝶,在分类上,它们叫紫斑蝶,类似昆虫里的候鸟。它们有一个习性,每年冬天会成群地向南方温暖的地方迁徙。最著名的就是君主斑蝶,它们一般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一带迁徙。君主斑蝶非常漂亮,体色为橘黄色的,还带有黑边。
蝴蝶学家一般把这一类蝴蝶叫做“老虎”,不过东亚没有“老虎”,他们就把东亚的紫斑蝶叫做“乌鸦”。其实这种“乌鸦”也挺漂亮的,正面还有一些斑纹。
我看到的这个紫斑蝶群,主要的就是蓝点紫斑蝶。我原来只知道中国有些地方,比如台湾或者海南等地有一些紫斑蝶固定的越冬地点,但没有想到我生活的城市也有。第二天我就去了那个山谷,看到了大约三万只蝴蝶。
大家想象一下,那么多的蝴蝶都在山谷里。尤其是风飘过的时候,三万只蝴蝶同时飞起来,简直是梦幻的场景。一只蝴蝶飞起来是没有声音的,可三万只蝴蝶同时飞起来的时候,你就听到像蜜蜂一样的嗡嗡的声音。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蝴蝶飞翔的声音,对我来说是很深刻的记忆。大家近距离看一下,这是蓝点紫斑蝶,其中可能还混了一些像青斑蝶之类的其他斑蝶。
为什么这个现象非常难得一见呢?因为紫斑蝶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迁徙过来的,能让紫斑蝶迁徙到某地,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气候要温暖。我拍照的时候是11月中旬,深圳的气温在25度以上,很暖和。第二,要有水源和食物。当地就有很多叫鹅掌柴的植物,它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另外,这里要没有人为的干扰。
当得知我们拍到了这样的照片,很多人问我们拍摄地点在哪里,但我们都没有透露,因为如果这里被人类打扰了的话,可能紫斑蝶以后就再也不会来了。
很遗憾的是,我拍到它们的时间是2012年,之后每天冬天我们都会再去那个山谷看一看,但直到今年冬天,我们都没有再看到紫斑蝶的身影。我很感谢我恰好遇到了那个机会,给我留下了那样一段美好的回忆,并且可以分享给大家。
说完这些有点故事,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些单张的照片。图上这种很可爱的小蜂叫无垫蜂,我是在晚上拍到的它们。无垫蜂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性——几只在一起咬着一根树枝睡觉。对人类来说这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你能叼着一根木棍,身体悬空着睡着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昆虫就可以做到。
这是我在婆罗洲拍到的,它是突眼蝇,眼睛长得特别奇怪,就像两根火柴,火柴柄的顶端就是它的眼睛,所以它的视线非常广。每个人都有择偶标准,突眼蝇也是如此。雄性突眼蝇的眼睛越长,越容易受到雌性的欢迎。
这是一只叫单爪鳃金龟的金龟子,我把照片放大给大家看,其实它只有大约一厘米长。它身体的结构非常精致,有特别漂亮的花纹。
这个看上去像一片卷曲的叶子的动物,名字比较拗口,它叫艳叶夜蛾。这个看上去卷曲的花纹其实是平面的,它用自己的花纹造出了裸眼3D的效果来进行伪装。昆虫真是神奇啊!
这是我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拍的一种蛾子。很多人都觉得只有蝴蝶在白天活动,蛾子都是晚上出来活动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很多蛾子也是日行性的,白天也会出来活动。蛾子有很多非常漂亮的种类,比如这种斑蛾,它就有非常好看的金属蓝色翅膀。
我在各地行走的时候,每一次遇到这些昆虫,我觉得都是非常珍贵的回忆,我能用照片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和身边的人分享,我觉得特别开心。
除了昆虫,其他东西我也喜欢拍,几乎是见到就有份。这是我在深圳的一个小公园里拍到的一种蜘蛛,它的腹部有像鳞片一样的斑纹,很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
还有这种小螃蟹,壳只有一厘米,它叫角眼切腹蟹。“角眼”来源于雄性的眼睛上有个角,而“切腹”是因为它会不停地重复将手举起来,再放在胸前这样的动作,研究螃蟹的人觉得它好像切腹一般。不过在台湾,人们更习惯叫它角眼拜佛蟹。
自然是很神奇的东西,只要你去观察和记录,就总会有自己的一些发现。这是我的新浪微博的一些截图。我是2011年注册成为新浪微博会员的,当时我发的微博里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加班。当时我注册微博,只是想找一个平台吐槽加班。后来加班之余,我就会去拍摄一些小昆虫,然后发到网上。
我很喜欢微博这个平台,它给了我很多机会。比如,有一些杂志社会找我约稿,让我做一些昆虫科普图书的审校工作。我既然学了昆虫学,就希望不要离它太远,虽然我后来从事的工作跟它没有太大关系,但我还是希望能时时学习和分享这方面的知识。
我是2011年注册微博的,2012年我的微博粉丝才1000个,当时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写一本关于昆虫成长的书,所以我就写了这本《酷虫成长记》,书中介绍了昆虫是怎么长大的。
2013年,有一位虫友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一本海滨动物手册。由于海洋动物的知识和昆虫的知识相隔比较远,所以我找了一位研究海洋动物的博士,跟他合作了五年,去年(2018年)这本《常见海滨动物野外识别手册》也出版了。
这都是微博给我带来的机遇。我觉得我是“以贩养吸”,我去到一个地方拍照,然后将照片和文字转化成稿费,再拿稿费去新的地方拍摄,形成了这样的循环。
另外,关注过微博的人应该知道,不管你发什么,留言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留言。比如我发蜘蛛的照片,有人就会问“能怎好”。这是一个简称,意思就是,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可能这是吃货的本性吧,看见什么都想吃,想着它好不好吃。
当然这样问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我还是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你除了关心它好不好吃,还可以了解一些它的习性。
再比如,我发了一种动物的图文,并说它是保护物种,很珍稀。但有人看了一眼后就说,这有什么,我家老房子那边有很多这种动物。这时我会去做一些解释,告诉他,我发的并不是你在老家看到的那种,因为这种动物有很多种,我发的是比较珍稀的种类。
有一次我发了一个比较好看的观赏甲虫,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他家那边常见的甲虫,我跟他解释不是后,他去找了一些观赏甲虫的资料,最后他也变成了一个喜欢饲养昆虫的爱好者。
我觉得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可以慢慢通过你的力量去改变别人。有很多朋友跟我说,我以前看见虫子就想打死,但现在觉得它们也挺好看的,这其中就包括我的同事和我的老板。
有一天,我的老板我去他的办公室,我以为他要找我谈什么项目,结果他见了我就说:快过来,这有一个好东西。我见到他很小心翼翼地捂着手,然后慢慢摊开,原来是一只日本羚蝽。老板让我抓回去慢慢拍,别让它跑了。
这就是我后来从他手上抓回去后拍到的照片。其实那天我真的很感动,在一个工作环境里,大家能够尊重并理解你的爱好,还能时时想着你,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说到爱好,经常有人会问我是如何坚持下去的。我想说,如果这是你真正爱好的东西,其实是不需要你坚持的,你自然而然就会做这个事情。关注我微博的很多人都以为我的工作就是拍虫子、玩虫子,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其实我之前的工作也跟很多人一样朝九晚六,经常还会加班。但业余时间我就去大自然里,去拍摄,去寻找,去记录,这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调节。
爱好,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但爱好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长期的爱好的。一旦有了某种爱好,你会发现,自己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去做一些非常无聊的事情,而且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
我从小就喜欢昆虫,也喜欢阅读和写作,这些爱好到现在也没有丢掉,我希望自己慢慢去观察,去记录,用自己一点点的力量,将我所知道的转化成图书或者科普文章或者其他科普产品。像有人喜欢明星一样,我的明星就是昆虫和生物,我想把这种乐趣和生活方式推荐给更多人,让大家也来关心和观察昆虫世界。
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以前我在微博发昆虫照片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留言“好恶心,好恐怖”,但现在我再发昆虫的照片,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说“好漂亮,好可爱”。我觉得很欣慰,也为这些昆虫感到高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