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
网构软件,面向互联网计算的软件新范型
软件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重新定义物理基础设施。当网构软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时,科学家实现了按需开放的互操作,在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周炳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火箭
火箭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它带着人们的梦想和希望,飞向遥远而神秘的星空。自从世界上第一枚火箭在1926年发射以来,火箭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使人类能够进入更远、更广阔的太空领域。未来要想做到跨恒星际旅行,人类还需要更先进的火箭。
贾亦飞
追寻白枕鹤
白枕鹤是一种漂亮又非常稀有的水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近年来白枕鹤种群数量的减少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他们通过追踪白枕鹤的栖息地入手,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陈瑜
古生物“复活”记
他们的形象都出自古生物绘画复原师的笔下。每一个生物、每一个场景都有它们背后的故事,而这背后的信息需要古生物复原师们大量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
李右溪
如何成为一个甲骨文侦探
甲骨文盛行于商朝后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记录了商朝时期的文化生活。
邓文洪
我和猛禽的故事
猛禽两个字拆开来看,禽,属于鸟类,猛禽,就是凶猛的掠食性鸟类。
李亮
灿烂星河,中国古代星图
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会看到满天的繁星,那古时候人们看到的星空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又是如何记录看到的星空?这些记录又在历史上留下了哪些痕迹。
辛天怡
植物身份证
我们的身份证是一张卡,那植物的身份证又是什么样子?
江山
揭秘自贡恐龙博物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体现出了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埋藏集中度和保存完整性,这就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此兴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填补了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稀少的短板,为世界恐龙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李飞
一“压”就来电的智能材料
在不确定中选择坚持,沉淀十几年,他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压电性能的材料,推动了我国在高性能压电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而我们可能想不到,这些一“压”就来电的智能材料,其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金红光
能源的低碳变革
未来的新型战略产业是什么?能源主战场在哪里?抓住这些关键问题,我们才能做好碳减排的工作。科学家提出的“三步法气化”,不仅突破了曾经的转化方式,还大幅度增高了气化效率…
朱俊强
打造先进无人机的“心脏”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无人机的心脏”,对此科学家开展了系统性的创造工作,除却能够实现超音速飞行的轻型涡喷发动机,还有可以做到低能耗高升限的轻型涡扇发动机,更是申请了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
陈海波
构建万物智联时代的操作系统
在万物智联时代,操作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他专注操作系统的科研,提出了原创操作系统的关键方法,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原创操作系统,最终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少魂”面貌…
朱廷钰
“绿色”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想要实现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首先要解决治理难度复杂、技术研发时间紧张等挑战。为了降低烧结工序的污染物,科学家们测试了上百台烧结机,最终攻克了这项全新的技术,不仅让烟气量明显减少,还实现了烧结矿的增产…
李庆安
进击海上风电
如何让我们从一个“风电大国”成功转变为“风电强国”?科学家们进行了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不仅开发出动态湍流格栅装置,还解决了气弹颤振问题。50年后,风能或许将成为发电的“主力军”…
张林
当高山树线遇上气候变化
科学家分析了过去四五十年的植被变化情况,发现西藏森林的面积和碳库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为了探究树线的形成原因,他们来到了色季拉山,获取每棵树的详细年龄…
周乾
故宫透风上的神兽世界
千百年来,这些“神兽们”默默地守护着故宫珍贵的文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也记录着古人的生活与祈愿。
宋晓光
大块头有大智慧
我们中国,在太空里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就是天宫空间站,它既可以作为航天员的安身之所,也可以作为高科技的“办公室”。
彩万志
昆虫之美
其实大自然的昆虫大家族是多姿多彩的,昆虫中不仅有外表很漂亮的,那么除了外表美, 还有从中观察发现到哪些美?
徐可意
人生于世,鸟栖于林
她常年追随鸟儿的轨迹,观察城市中有趣的现象,用镜头记录生命的力量与美丽。
陈润生
生物大数据与AI大模型
随着人工智能进入了“大模型时代”,我们能否将它利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目前,除了科学家把电子病历和影像学的组学数据输入大模型,还有人用大模型驱动手术机器人,在未来可能代替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郑爱华
是谁给蜱虫插上翅膀
当我们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城镇中的蜱虫密度也在逐渐增高。其中,长角血蜱拥有着孤雌生殖的种群,加速了发热伴病毒的传播速度。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蜱传病毒的宿主往往具备了这五点条件…
冯晓娟
破解土壤碳库的谜团
如果可以增加土壤碳库的千分之四,就能够抵消化石燃料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科学家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中,最终发现木质素、微生物都成为了促进土壤碳封存的“主力军”…
姚蒙
高原食肉动物进食法则
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全世界大型食肉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们,首先要搞明白这些动物的进食规律。科学家们花费了六年时间,在高山密林四处“捡屎”,获得了第一个多种食肉动物的分子食性数据集…